分類:易經(jīng)注解 | 作者:創(chuàng)始人 | 收藏:0 | 評論:0 | 人氣:0
點校底版:文淵閣四庫全書
書籍摘要:《仲氏易》書籍介紹 國朝毛奇齡撰。奇齡一名甡,字大可,號秋晴,一曰初晴。又以郡望稱西河,蕭山人。康熙己未以廩監(jiān)生召試博學鴻詞,授檢討。初,奇齡之兄錫齡邃於《易》,而未著書,惟時時口...
國朝毛奇齡撰。奇齡一名甡,字大可,號秋晴,一曰初晴。又以郡望稱西河,蕭山人。康熙己未以廩監(jiān)生召試博學鴻詞,授檢討。初,奇齡之兄錫齡邃於《易》,而未著書,惟時時口授其子文輝。后奇齡乞假歸里,錫齡已卒,乃摭文輝所聞者以己意潤飾成是書。或傳奇齡假歸之后,僦居杭州,一日著一卦,凡六十四日而卦成。雖以其兄為辭,實即奇齡所自解。以理斷之,或當然也。
此書“就五易以衍三易,日變易,曰交易,曰反易,曰對易,曰移易,且作推易始末;立十筮以括九筮,曰名,曰義,日象,曰方位,曰次第順逆,日大小體,曰互體,曰時日氣,曰數(shù)目,曰乘承敵應”。以為書成而 《易》 義明, 即占易之法亦明。數(shù)千年不傳之秘,始得闡發(fā)。特別強調轉易即倒易, 亦即反對卦,文王設此法,以為轉易之法,實《周易》開卷一大面目,而舉世不曉。 于闡明 《易》義, 獨抒己見,與先儒有所不同。有《皇清經(jīng)解》本、《西河合集》本。
大旨謂《易》兼五義:一曰變易,一曰交易。是為伏羲之《易》,猶前人之所知,一曰反易,謂相其順逆,審其向背,而反見之。如《屯》轉為《蒙》,《咸》轉為《恒》之類。一曰對易,謂比其陰陽,絜其剛柔,而對觀之。如《上經(jīng)》《需》、《訟》與《下經(jīng)》《晉》、《明夷》對,《上經(jīng)》《同人》、《大有》與《下經(jīng)》《夬》、《姤》對之類。一曰移易,謂審其分聚,計其往來,而推移上下之。如《泰》為陰陽類聚之卦,移三爻為上爻,三陽往而上陰來則為《損》,《否》為陰陽類聚之卦,移四爻為初爻,四陽來而初陰往則為《益》之類。是為文王、周公之《易》,實漢、晉以來所未知。故以《序卦》為用反易,以分篇為用對易,以演《易》系辭為用移易,其言甚辨。雖不免牽合附會、以詞求勝之失,而大致引據(jù)古人,終不同於冥心臆測者也。
據(jù)載,先是奇齡之兄錫齡研治《周易》,而未著書,僅時時口授其子毛文輝。后來,奇齡乞假歸里,其兄已卒,奇齡乃摭拾文輝所聞者,并以己意潤飾成書。又傳奇齡乞假歸里后,寓居杭州,一日著一卦,凡六十四日而卦成,故雖以其兄為辭,實即所自解。以情勢言之,此說較為可信。奇齡為清初比較著名的漢學家之一,他撰寫此書的目的,主要是為了批駁宋儒的易學觀點。全書大旨,認為“易”兼有五義:一為變易,一為交易,此兩義為伏羲之“易”,猶前人之所知,也即“易”之原始義;此外,奇齡認為尚有反易,謂相其順逆、審其向背而反見之,如“屯”轉為“蒙”;“咸”轉為“恒”之類即是。又有對易,謂比其陰陽、□其剛柔而對觀之,如《上經(jīng)》“需”、“訟”與《下經(jīng)》“晉”、“明夷”對;《上經(jīng)》“同人”、“大有”與《下經(jīng)》“□”、“□”對之類即是。還有移易,謂審其分聚、計其往來,而推移上下之,如“泰”為陰陽類聚之卦,移“三爻”為上爻,“三陽”往而“上陰”來則為損;“否”為陰陽類聚之卦,移“四爻”為初爻。“四陽”來而“初陰”往則為益之類即是。并且,奇齡認為,反易、對易、移易三義,是為文王、周公之“易”,實為漢、晉以來諸儒所不知,故以《序卦》為用反易,以《分篇》為用對易,以《演易系辭》為用移易。《四庫全書總目》評其:“其言甚辨,雖不免牽合附會,以詞求勝之失,而大致引據(jù)古人,終不同于冥心臆測者也。”有《四庫全書》本,《皇清經(jīng)解》本及《西河合集》本傳世。
毛奇齡(1623年-1716年),原名甡,又名初晴,字大可,又字于一、齊于,號秋晴,又號初晴、晚晴等,浙江紹興府蕭山縣(今杭州市蕭山區(qū))人。以郡望西河,學者稱“西河先生”。清初經(jīng)學家、文學家。
明末諸生,清初參與抗清軍事,流亡多年始出。康熙時薦舉博學鴻詞科,授檢討,充明史館纂修官。尋假歸不復出。治經(jīng)史及音韻學,著述極富。所著《西河合集》分經(jīng)集、史集、文集、雜著,共四百余卷。
毛奇齡與兄毛萬齡并稱為“江東二毛”;與毛先舒、毛際可齊名,時稱“浙中三毛,文中三豪”。“揚州八怪”中的金農(nóng)及陳撰均為其徒弟。
【臣】等謹案《仲氏易》三十卷。國朝毛奇齡撰。奇齡一名甡,字大可,號秋晴,一曰初晴,又以郡望稱,西河蕭山人。康熙己未以廩監(jiān)生。
召試博學鴻詞,授翰林院檢討。初,奇齡之兄錫齡,邃于易而未著書,惟時時口授其子文輝。後奇齡乞假歸里,錫齡已卒,乃摭文輝所聞者,以己意潤飾之,而成是書。或傳奇齡假歸之後,僦居杭州,一日著一卦,凡六十四日而書成。雖以其兄為辭,實即奇齡所自解,以理斷之,或當然也。大旨謂易兼五義:一曰變易;一曰交易,是為伏羲之易,猶前人之所知;一曰反易,謂相其順逆,審其向背而反觀之,如屯轉為蒙,咸轉為恒之類;一曰對易,謂比其隂陽,絜其剛柔而對觀之,如上經(jīng)需、訟與下經(jīng)晉、明夷對,上經(jīng)同人、大有與下經(jīng)夬、姤對之類;一曰移易,謂審其分聚,計其往來而推移上下之,如泰為陰陽類聚之卦,移三爻為上爻,三陽往而上陰來,則為損;否為陽陰類聚之卦,移四爻為初爻,四陽來而初陰往,則為益之類。是為文王、周公之易,實漢、晉以來所未知。故以序卦為用反易,以分篇為用對易,以演易繫詞為用移易。其言甚辨,雖不免牽合附會,以詞求勝之失,而大致引據(jù)古人,不同于冥心臆測,純用空言,遂謂能契畫前之易者,是亦可備一家之說也。
乾隆四十四年四月恭校上。
【初次點校】:丁不二
【再次點校】:暫無
【點校底本】:《欽定四庫全書》第41冊?經(jīng)部35?易類
[宋]鄭汝諧撰《易翼傳》 [宋]鄭汝諧撰《易翼傳》書籍介紹 宋鄭汝諧撰。《周易》研究著作,二卷。一名《東谷先生易翼傳》、《東谷易翼傳》。宋程頤曾撰《易傳》,鄭汝...
易經(jīng)蒙引,明蔡清撰。清字介夫,號虛齋,晉江人。成化甲辰進士。官至南京國子監(jiān)祭酒。事跡具《明史·儒林傳》。是書專以發(fā)明朱子《本義》為主,故其體例以《本義》與《經(jīng)》...
《豐川易說》國朝王心敬撰。心敬字爾輯,鄠縣人。乾隆元年薦舉賢良方正,以老病不能赴京而罷。心敬受業(yè)於李容,而謹嚴不逮其師。所注諸經(jīng),大抵好為異論,《書》及《春秋》...
說明 大體來說,漢代易學是以象數(shù)易為主流,這種風氣到了魏晉時代有了很大的轉變,其中最具代表的,當以當時的青年才俊王弼為代表。王弼雖然只有短短24歲的生命,但他的...
〖周易窺余〗十五卷。宋鄭剛中(1088—1154)撰。剛中字亨仲,浙江金華人。紹興進士,官至禮部侍郎,依附秦檜,贊同割地求和,后出為川陜宣撫副使,謫居桂陽軍,又...
《周易本義通釋》為對易經(jīng)的注釋書。元胡炳文撰。12卷,書前有延祐丙辰(1316)自序。此書據(jù)朱熹《周易本義》,折衷是正,并采諸家《易》解,互相發(fā)明,初名《精義》...
《讀易詳說》,亦稱《讀易老人解說》,共十卷,南宋李光撰。 李光(1078-1159),字泰發(fā),一字泰定,號轉物居士,越州上虞(今屬浙江)人,從師劉安世,崇寧五年...
[清]張次仲撰《周易玩辭困學記》書籍介紹 〖周易玩辭困學記〗十五卷。明張次仲(1589—?)撰。次仲字元□,號侍軒,一號鈍庵,浙江海寧人。天啟元年(1621)舉...
《周易義海撮要》共十二卷,宋李衡著。宋熙寧間蜀人房審權,病談《易》之家,有的泥于陰陽,有的拘于象數(shù),乃斥去不采,而專取明于人事的百家之說,上起鄭玄、下至王安石,...
《讀易述》(又名《洗心齋讀易述》)十七卷。明潘士藻著。潘士藻(1537—1600)字去華,號雪松,江西婺源人。萬歷十一年(1583)進士,歷官御史,謫廣東布政司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