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卷,明高攀龍著。自序以為,其知易知,其能簡能, 易簡則天下之理得。故詮釋《易》義,每條不過數言。主旨以天下有非易之心,而無非心之易,故貴于學。學之所在知非易則非心,非心則非易,易則吉,非易則兇,可見其書大旨。《四庫全書》本。此書大略抄自高氏《周易孔義》而小有刪改。全書闡釋《易》旨,兼取朱熹、陸九淵之學,以“學《易》以檢心”為主。《四庫全書提要》指出:“是書詮解《易》義,每條不過數言。《自序》云:‘其知易知其能簡能,易簡而天下之理得。’
高攀龍(1562年 – 1626年),字存之,又字云從,南直隸無錫(今江蘇無錫)人,世稱“景逸先生”。明朝政治家、思想家,東林黨領袖,“東林八君子”之一。著有《高子遺書》12卷等。
萬歷十七年(1589年)中進士。后遇父喪歸家守孝。萬歷二十年(1592年)被任命為行人司行人。萬歷二十二年(1594年),高攀龍上疏參劾首輔王錫爵,被貶廣東揭陽典史。
萬歷二十三年(1595年),高攀龍辭官歸家,與顧憲成兄弟復建東林書院,在家講學二十余年。天啟元年(1621年),高攀龍重獲起用,被任命為光祿寺丞。歷任太常少卿、大理寺右少卿、太仆卿、刑部右侍郎、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職。
天啟六年(1626年),崔呈秀假造浙江稅監李實奏本,誣告高攀龍等人貪污,魏忠賢借機搜捕東林黨人。該年三月,高攀龍不堪屈辱,投水自盡,時年六十四歲。
崇禎初年(1628年),朝廷為高攀龍平反,贈太子太保、兵部尚書,謚“忠憲”。
【初次點校】:丁不二
【再次點校】:暫無
【點校底本】:欽定四庫全書(文淵閣)第二十三冊經部十七
[宋]趙汝楳撰《周易輯聞》作者簡介 趙汝楳,商王元份七世孫,資政殿大學士善湘之子。理宗時官至戶部侍郎。有《周易輯聞》六卷、附《易雅》一卷、《筮宗》一卷(內府藏本...
[宋]王宗傳撰《童溪易傳》 [宋]王宗傳撰《童溪易傳》書籍介紹 南宋王宗傳撰。30卷。王宗傳字景孟,寧德(今福建寧德縣)人,一說臨安(今浙江臨安縣)人。其書唯憑...
[宋]方寔孫撰《淙山讀周易》點校說明 【初次點校】:丁不二 【再次點校】:暫無 【點校底本】:《欽定四庫全書》第19冊?經部13?易類 [宋]方寔孫撰《淙山...
[清]刁包撰《易酌》書籍介紹 清刁包治《易》著作。十四卷。該書以北宋程頤《易傳》、南宋朱熹《周易本義》爲宗,注重闡發義理。雖亦言及“象數”,然主北宋陳搏、李之才...
〖讀易大旨〗五卷。清孫奇逢(約1584-約1675)著。奇逢字啟泰,號鐘元,世稱夏峰先生,直隸容城(今屬河北)人。明萬歷舉人,不滿明末吏治之腐敗,與東林黨人交往...
《周易辨畫》清連斗山撰。四十卷。《四庫全書》本。此書釋《易》,專就卦畫為之詳辨,雖或不免附會之失,然亦頗有揭明精理之處。《四庫全書提要》指出:“是書大旨,謂一卦...
《御定易經通注》基本介紹 書名:《御定易經通注》、《易經通注》 作者:【清】勅大學士傅以漸、【清】日講官曹本榮 卷數:九卷,四卷 年代:順治十五年十月 《御定易...
[清]李光地著《周易觀彖》介紹 〖周易觀彖〗十二卷。清李光地著。光地生平見《周易折中》。是書惟解說《卦傳·天地定位》一章,發明《易》理,兼證以《易》象,于數則略...
[宋]陳瓘撰《了齋易說》四庫提要 【臣】等謹案:《了齋易說》一卷,宋陳瓘撰。瓘字瑩中,延平人,元豐二年進士甲科。建中靖國初為右司諫,嘗移書責曾布及言蔡京、蔡卞之...
《周易義海撮要》共十二卷,宋李衡著。宋熙寧間蜀人房審權,病談《易》之家,有的泥于陰陽,有的拘于象數,乃斥去不采,而專取明于人事的百家之說,上起鄭玄、下至王安石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