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初次點校】:丁不二
【再次點校】:暫無
【點校底本】:欽定四庫全書(文淵閣)第30冊?經部24?易類
明代崔銑研究《周易》的著作。共5卷。嘉靖十九年(1540)成書,三十五年(1556)梓行。自謂幼受庭訓,官翰林再讀秘籍,50年中“無一日不體夫《易》”,“遂述管見于篇”(《周易余言》)。書以程傳為主而兼采王弼、吳澄之說,與朱熹頗不相同。大旨皆是舍象數而闡發義理,以為陳搏所傳圖象皆衍術數,與《周易》不相干;與諸儒卦象說,也支離不取。其上經卦下經卦皆略大象說,但標名不標經文。《系辭》輯《說卦》訓則備錄傳文。書非一時之作,體例不一致,經有卦名,而《系辭》《說卦》無章名。紀昀批評朱彝尊在其《經義考》中,既列本書又別列一《易大象說》,將一書析為二,失之“偶未考也”。此評失當。嘉靖十四年(1535)七月,《易大象說》著成,由枕易道人梓行。二十九年(1550)又由袁再梓。《讀易余言》另有萬歷九年(1581)刻本。收入《崔洹野集》。《四庫全書》據黃登賢家藏5卷本著錄,其中《易大象說》,可能是刻書時插入第三卷的。
(1478~1541) 明代思想家。字仲鳧,一字子鐘,號后渠,自稱沙石老人、洹野子,謚文敏。河南安陽人,祖籍山東樂安。弘治十一年(1498)舉人、十八年(1505)進士,入翰林,授編修官。后忤劉瑾改為南京吏部主事。瑾敗再回京入翰林,旋為侍講、南京國子祭酒。嘉靖三年(1524)因“議大禮”,觸怒皇帝致仕歸里。十九年(1540)應詔任南京禮部右侍郎。次年由京返任途中病發回里逝世。學“以濂洛之學為階梯,以洙泗授業為準的,斂華就實”(馬理:《崔文敏公傳》)。“然于程子之言心學者則又刪之”,“不隨朱子胯下轉”(黃宗羲:《明儒學案》卷四十八)。謂“陸氏(九淵)之學為異端莫逃”,“陸以禪定亂道”(《象山學辨·漫記》);王守仁“棄實而慕空”(《與何太常粹夫書》)、“申象山之獨造”(《太宰羅公七十壽序》)為霸儒。崔銑屏佛老:“佛氏害天下既遍且深”(《士翼》卷一),“晉尚清談,中華失道,而夷據之”(《楊子折衷序》)。在哲學上主氣本論:“氣若散而理亦散,氣既散矣,理安其所附?”(《士翼》卷一)認為矛盾即“陰陽剛柔相勝”,是事物發展的動力:“天地之化,兩兩而已,兩者并立,生生無窮,故曰‘一陰一陽之謂道’。”(《士翼》卷二)崔銑關心人民疾苦、國家安定,主張“民惟邦本”,批評程朱陸王老釋,開拓重實事、實地、實學的風氣。主要著作有《洹詞》《士翼》《讀易余言》《易大象說》《彰德府志》等;選編有《文苑春秋》《中考說》等。《洹詞》12卷,編年排次,雜著文集,有明趙府味經堂刻本、明別刻本,清雍正二年(1724)刻本、乾隆三十六年(1771)刻本、同治癸亥(1863)刻本。另有明嘉靖三十三年(1554)17卷本。部分著作編為《崔恒野集》,今存明刊清乾隆三十七年(1772)補版印本。
作者:宋?蘇軾 《東坡易傳》又名《毗陵易傳》,實為蘇洵、蘇軾、蘇轍父子三人所合著。據陸遊《老學庵筆記》,該書因元祐黨禁,不敢題蘇軾的名字,所以名為「毗陵先生」,...
《周易辯錄》書籍介紹 〖周易辯錄〗四卷。明楊爵(1493—1549)撰。楊爵字伯珍,一字伯修,號解山。陜西富平人。喜靖八年(1529)進士,授行人。歷官山東道監...
[宋]方寔孫撰《淙山讀周易》點校說明 【初次點校】:丁不二 【再次點校】:暫無 【點校底本】:《欽定四庫全書》第19冊?經部13?易類 [宋]方寔孫撰《淙山...
[北宋]司馬光撰《溫公易說》書籍介紹 《溫公易說》共六卷。司馬光(1019~1086)撰。司馬光,字君實,號迂叟,世稱涑水先生,北宋陜州夏縣(今山西夏縣)人。封...
《周易本義集成》元熊良輔撰。12卷。良輔字任重,號梅邊。南昌人,生平不詳。此書主要輔翼朱熹《周易本義》,但也有不少地方與朱意不同。收入《通志堂經解》、《四庫全書...
[清]李光地著《周易觀彖》介紹 〖周易觀彖〗十二卷。清李光地著。光地生平見《周易折中》。是書惟解說《卦傳·天地定位》一章,發明《易》理,兼證以《易》象,于數則略...
內容簡介《周易禪解》是智旭為了融合儒佛思想,47歲時所著。其以禪解《易》,一是從佛法的角度,用“約佛法釋”的形式,如一約果后垂化,二經秉教進修,一約佛果八相,二...
作品信息 點校狀況 作品名稱: 周易集解 底本出處: ?網絡通行版本 作品別名: 無 參校版本: 四庫全書 作者: 唐李鼎祚 初次點校: 簡校 創作年代: 不祥...
[宋]趙汝楳撰《周易輯聞》作者簡介 趙汝楳,商王元份七世孫,資政殿大學士善湘之子。理宗時官至戶部侍郎。有《周易輯聞》六卷、附《易雅》一卷、《筮宗》一卷(內府藏本...
《仲氏易》書籍介紹 國朝毛奇齡撰。奇齡一名甡,字大可,號秋晴,一曰初晴。又以郡望稱西河,蕭山人。康熙己未以廩監生召試博學鴻詞,授檢討。初,奇齡之兄錫齡邃於《易》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