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卷。張載(1020~1077)撰。張載,字子厚。世居大梁(今河南開封),后僑居鳳翔郿縣(今陜西眉縣)橫渠鎮,世稱橫渠先生。歷云巖令、崇文院校書、太常禮院等職。 少孤、自立,喜談兵。后讀佛老之學,累年無所得,轉而習“六經”。其學以《易》為宗,以《中庸》為體,以孔、孟為法。認為世界本源是太虛一元之“氣”,萬物皆由“氣”聚散變化而成。因講學關中,世稱“關學”,為理學四大派別之一。 著有《橫渠易說》三卷、《正蒙》十篇、《經學理窟》十二篇,編入《張子全書》。《橫渠易說》上、下經各為一卷,《系辭傳》以下至《雜卦傳》為一卷。末有總論十一則,附有呂大臨《橫渠先生行狀》一文。 其書解說簡略,往往經文數十句中一無所說。 該書最早的版本為嘉靖十七年(1538年)呂楠校刻本。清有《通志堂經解》本,并收入《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》中。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《四庫易學叢刊》收入,與《溫公易說》刊為一冊。
《橫渠易說》·三卷(內府藏本) 宋張子撰。《宋志》著錄作十卷。今本惟《上經》一卷,《下經》一卷,《系辭傳》以下至《雜卦》為一卷,末有《總論》十一則,與《宋志》不合。然《書錄解題》已稱《橫渠易說》三卷,則《宋志》誤也。楊時喬《周易古今文》稱今本只六十四卦,無《系辭》,實未全之書。則又時喬所見之本偶殘闕耳。是書較程《傳》為簡,往往經文數十句中一無所說。末卷更不復全載經文,載其有說者而已。董真卿謂《橫渠易說》發明二程所未到處。然考《宋史》,張子卒於神宗時。程子《易傳序》則作於哲宗元符二年,其編次成書則在徽宗崇寧后,張子不及見矣。真卿謂發明所未到,非確論也。其說《乾·彖》用“迎之不見其首,隨之不見其后”,說《文言》用“谷神”字,說“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”用“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”語,皆借《老子》之言,而實異其義。非如魏晉人合《老》、《易》為一者也。惟其解《復卦》“后不省方”,以后為繼體守成之主,以“不省方”為富庶優暇,不甚省事,則於義頗屬未安。此又不必以張子故而曲為之辭矣。
〖橫渠易說〗三卷,北宋張載(1020-1077)撰載字子厚,郿縣(今陜西眉縣)人。嘉□進士。青年時代學過兵法,欲結客收復洮西失地,曾任祟文院校書等職,因長期講學關中橫渠鎮,故其學派被稱為“關學”,本人又被稱作“橫渠先生”,是書之名,即本于此。《宋史·藝文志》著錄為十卷,然陳振孫《直齋書錄解題》卻作三卷,分為《上經》-卷《下經》一卷《系辭》傳以下至《雜卦為-卷附《總論》十-則,與現存本吻合,知《宋志》誤也。此書為作者早期作品,其以“氣”為萬物之本的唯物論觀點。已經基本形成,“太虛即氣”的學說已經確立,故在書中內容上,進-步強調“氣”是充塞宇宙的實體。由于“氣”的聚激變化,從而形成各種事物現象,他說:“天惟運動一。鼓萬物而生,無心以恤物。”“凡有皆象,凡象皆氣。有些說解,包孕了深刻的辯證思想,如作者認為。變則化。由粗而入精也;化而裁之謂之變,以著顯微也;不有兩則無-,故圣人以剛柔之本,乾坤毀則無以見《易》。并且,還進-步發揮了“動”與“靜”的對立統-思想,其云:動是靜中之動,靜中之動。動而不窮,又有簽首尾起滅?天地之道,惟有日月,寒普之往來、屈伸、動靜兩端而已。書中還批判了釋、道兩家關于“空”、“無”的觀點,并時時引用老子之言,卻反其意而用之。此外,書中亦雜有一些帶神密色彩的思想糟粕,如作者亦主張,鼓天薩之動者存乎神。天下之動,神鼓之也。神則主乎動,鼓天下之動,皆神之為也。鼓吹神化者,為天之良能,非人能。此書是研究宋代理學思想、《周易》思想的重要著作,尤其是其唯物主義思想,對后世影響頗大,并多被繼承和發展。書成之后,被編入《張載集》中,1978年中華書局出版標點本《張載集》亦收載,分《上經》、《下經》兩部分,《總論》十一則分別移入有關各文之-廠,逐條注明;此外,還有《四庫全書》本。
書籍介紹 三卷,明逯中立著。其書是讀書筆記一類,多采自他人之說,偶以己意論說。但去取較為精審,以義理為主,至“中孚”諸卦,又參用《易緯》卦氣說及值六日七分說。書...
[宋]郭雍撰《郭氏傳家易說》書籍介紹 南宋郭雍撰。十一卷。《武英殿聚珍版書》本。據《宋史》記載,郭雍之父忠孝受業于程頤,著《兼山易解》;忠孝沒后,其書散佚,雍則...
作者:宋?蘇軾 《東坡易傳》又名《毗陵易傳》,實為蘇洵、蘇軾、蘇轍父子三人所合著。據陸遊《老學庵筆記》,該書因元祐黨禁,不敢題蘇軾的名字,所以名為「毗陵先生」,...
[清]胡煦撰《周易函書?約存》【初次點校】:丁不二【再次點校】:暫無【點校底本】:欽定四庫全書(文淵閣)第48冊?經部42?易類注:此本圖類較多,編為橫版格式時...
[明]錢一本撰《像象管見》 [明]錢一本撰《像象管見》書籍簡介 〖像象管見〗九卷。明錢一本(1539-1610)撰。此書不取京房、焦贛諸說,又不取陳摶、李之...
書籍簡介 南宋董楷撰。十四卷。《通志堂經解》本。此書將程頤《周易程氏傳》和朱熹《周易本義》合為一帙,并采輯程、朱論《易》之說別見他書者作為附錄,故題曰《傳義附錄...
周易孔義集說清沈起元撰。二十卷。《四庫全書》本。此書大旨,以《十翼》為孔子所作,學《易》者當以此為主,因取明高攀龍《周易孔義》之名,別加纂集;所錄古今《易》說無...
(清)胡煦撰《周易函書?別集》【初次點校】:丁不二【再次點校】:暫無【點校底本】:欽定四庫全書(文淵閣)第48冊?經部42?易類(清)胡煦撰《周易函書?別集》?...
清朝程廷祚撰。廷祚字綿莊,號青溪,上元人。是編因桐城方苞《緒論》,以六條編纂諸家之說。一曰正義,諸說當於《經》義者也。二曰辨正,訂異同也。三曰通論,謂所論在此而...
程迥,字可久,初家寧陵之沙隨,後徙餘姚,受經於嘉興聞人茂德,嚴陵喻樗。隆興元年舉進士,官德興縣丞,事跡具宋史儒林傳。宋史藝文志載,程迥著《古易占法》,《周易外編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