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初次點校】:丁不二
【再次點?!浚簳簾o
【點校底本】:《欽定四庫全書》第53冊?經部47?易類
四庫提要
國朝趙繼序撰。繼序號易門,休寧人。乾隆辛酉舉人。其書以象數言《易》,而不主陳邵《河》、《洛》之說。謂作圖者本於《易》,而反謂作《易》者本於圖,蓋因錢義方之說而暢之。全書不分卷數。首為《古經》十二篇。次逐節詮釋《經》義而不載《經》文,但標卦爻,用漢儒《經》、《傳》別行之例。次為圖三十有二,各系以說,而終以《大衍象數考》、《春秋傳論易考》、《易通歷數》、《周易考異》、《卦爻類象》。又一篇辨吳仁杰本、費直本而不立標題,列於《周易考異》前。疑即《考異》之末簡,傳寫顛倒也。全書多從卦變起象,而兼取漢宋之說,持論頗平允。惟以“帝出乎震”為夏之《連山》,“坤以藏之”為殷之《歸藏》,本程智之說而推衍之,未免曲解夫子所贊《周易》也。豈忽攙說舊法,自亂其例乎?
趙繼序,字芝山,號易門,休寧(今屬安徽)人。乾隆辛酉(1741年)舉人。著《周易圖書質疑》。
《周易圖書質疑》原書不分卷,首為古經十二篇(不載經文,逐節詮釋經義),次為圖三十二,各系以論說,又有“大衍象數考”、“周易考異”、“春秋論易考”、“卦爻類象”等篇。清四庫館臣據安徽巡撫采進本厘定為二十四卷,著錄入《四庫全書》。
趙繼序治《易》重義理兼取象數,凡立說取義皆一以《易傳》之辭為準則。所謂“周易圖書質疑”,乃拾掇朱熹之易圖立以新說(與胡渭著《易圖明辨》宗旨迥異),所出論說皆于己說之后引前人之說以證之。其三十二圖,首《太極圖》(一“—”之圖),曰:“此大傳所謂易有太極也。太極者,天地之元,萬物之本。橫之為—,上下無不該,縱之為|,中正無不貫,旋之為○,終則有始,如環無端??鬃犹亟掖笤允救恕!贝巍秲蓛x圖》(以—為太陽,--為太陰),曰:“此大傳所謂是生兩儀也。兩儀者,以氣言之則為陰陽,以質言之則為剛柔,以數言之則為奇偶,以德言之則為健順。專畫—而陽可以包陰,分畫--而陰可以配陽。”次《四象圖》(以二—為重陽,二--為重陰,下一上--為陽雜于陰,下--上—為陰雜于陽),曰:“此大傳所謂兩儀生四象也。四象者,在天則為四時,在地則為四方,在人則為四德。按朱子以二畫之奇為太陽,二畫之偶為太陰,二畫之一奇一偶為少陽、少陰,陰陽之分太少,始見于漢書律歷志。易但言陰陽,未嘗言太少也。今取大傳之言重、言雜者,以名之曰重陽、重陰、陽雜于陰、陰雜于陽?!贝巍栋素詧D》(三畫重陽為乾,三畫重陰為坤,一陽雜于二陰為震、坎、艮,一陰雜于二陽為巽、離、兌),曰:“此大傳所謂四象生八卦也。八卦者,在法象則為天地雷風水火山澤,在性情則為健順動入陷麗止說,在人則為父母長男長女中男中女少男少女?!币陨纤膱D及說,皆引程迥《周易古占法》之說以明之。五圖為《六十四卦圖》(圖準八卦“因而重之”之說,取《易經》上下篇之序),曰:“此大傳所謂剛柔相摩、八卦相蕩及八卦成列,象在其中,因而重之,爻在其中也。重卦本于伏羲”、“邵子二分為四、四分為八,其義固本于易。八分為十六、十六分為三十二、三十二分為六十四,則非伏羲重卦之指矣”、“潘元懋曰:康節謂儀、象、卦,二而四、四而八,是矣。若八卦之上又有十六、三十二兩截,竊恐之是康節之易耳。蓋系辭傳云八卦相蕩,又云因而重之,又云八卦相錯,則八卦既成之后,于每卦之上各加八卦,以成六十四卦可知。不然,則一畫而二、二畫而四、四畫而八,既有儀、象、卦之名矣,何四畫而十六、五畫而三十二,其名略不經見耶?”六為《天地全數圖》(縱列自下而上一至十數圖),曰:“此大傳所謂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也”、“伏羲氏化畫卦時,仰觀于天而畫—,俯觀于地而畫--,—為一,而--即為二也。中觀于人,而三畫之兼天地之一奇一偶也?!逼邽椤短斓胤謹祱D》(縱列一三五七九與二四六八十之圖),曰:“此大傳所謂天數五、地數五也。天統陽,陽數奇,故一三五七九屬之,地統陰,陰數偶,故二四六八十屬之。”八為《天地合數圖》(見圖一百七十九),曰:“此大傳所謂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也。蓋一得六而合,二得七而合,三得八而合,四得九而合,五得十而合。此陰陽合德自然之數也。東北陽也,故以一三而合六八者位之,西南陰也,故以二四而合七九者位之,中央陰陽之中也,故以五十相合者位之。世儒傳此為河圖之數,不知作圖者本于易,而反謂作易者本于圖。自昔至今并為一談,抑何其弗思之甚也?按鄭康成注大衍之數曰,天地之數五十有五,天一生水于北,地二生火于南,天三生木于東,地四生金于西,天五生土于中。陽無偶陰無配,未得相成,地六成水于北與天一并,天七成火于南與地二并,地八成木于東與天三并,天九成金于西與地四并,地十成提于中與天五并,而大衍之數成焉。據此則五位之圖了然矣。豈非后之作圖者所自出乎!但五行生成之序,乃秦漢方士家言,不當援以證經。大易由太極而兩儀而四象而八卦,原未嘗及五行也。”九為《天地積數圖》,曰:“此大傳所謂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,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。而大衍之數五十者,去參天兩地之五數,而以五十舉其全也。”十為《參兩倚數圖》(見圖一百八十),曰:“此大傳所謂參天兩地而倚數也”、“世儒傳此以為洛書之數,然其數不自陳圖南始也。易緯乾坤鑿度九宮篇,所列陰陽十五之法已然,是知數所傳久矣。十五者即參伍也,特人未悟其義耳。”此則皆本《易傳》而立說。其“不知作圖者本于易,而反謂作易者本于圖”之說,可謂至論。又其引宋濂、歸有光有關河洛圖書之見,而謂“世儒必謂龍馬負圖出河,則其文以畫卦,其說不出于經,信如所傳,特觀鳥獸之文之一事耳。俯仰遠近何以稱焉”、“世儒傳此以為洛書之數,然其數不自陳圖南始也”,亦極為有見。至謂“陳圖南始以二圖與伏羲四圖傳之穆伯長、種明逸,由是其數可稽矣。邵子得穆之傳,以十為圖九為書,劉長民得種之傳,以九為圖十為書”之論,則考之未詳。朱熹《周易本義》雖有“伏羲四圖,其說皆出邵氏”之說,然朱熹已自謂大下二橫圖乃其所自作,其圖“亦非古法”。所謂“有象之謂圖,有辭之謂書。象不外于奇偶,是圖即伏羲所畫之八卦、六十四卦也。其謂‘河出圖’者,羲都于陳河,乃陳之域也;……其謂‘洛出書’者,者周興于雍洛,乃雍之浸也”,則立一家之說,發前人之未發。
“連山圖說”首列《連山八卦橫圖》(起震歷巽離坤兌乾坎以至艮之橫圖),曰:“此大傳所謂帝出乎震,齊乎巽,相見乎離,致役滬坤,說乎兌,戰乎乾,勞乎坎,成言乎艮也。”次列《連山八卦圓圖》(即《易學啟蒙》之“文王八卦圖”),曰:“邵子以此圖為文王卦位。今按,圖中專明歲序流行之次第,與大傳帝出乎震一章相合。蓋夏之連山易也。”
“歸藏圖說”首列《歸藏八卦橫圖》(取乾兌離震巽坎艮坤之序,然所配卦數為:七六四一二三五八),曰:“此大傳所謂雷以動之,風以散之,雨以潤之,日以亙之,艮以止之,兌以說之,乾以君之,坤以藏之也”、“自陳圖南始出四圖,三傳而至康節邵子,大發其蘊,其所謂伏羲先天之易也。今反復玩之,其圖皆與大傳雷以動之一章相合。因曠然有悟曰,此即古之歸藏易乎?”次列《歸藏八卦圓圖》(即《易學啟蒙》之“伏羲八卦圖”),曰:“邵子以此為伏羲八卦方位。今按,圖中左旋自下而上,由震之一陽以至乾之三陽,右旋自上而下,由巽之一陰以至坤之三陰,蓋即分雷動風散雨云日亙艮止兌說乾戰坤藏之次第,而規之為圓者也?!贝瘟小稓w藏六十四卦橫圖》(即《易學啟蒙》六橫圖之六圖)與《歸藏六十四卦方圓圖》(即《易學啟蒙》之:“伏羲六十四卦圖”)。
“周易圖說”首列《周易八卦橫圖》(即《周易本義》之“文王八卦次序圖”),曰:“此大傳所謂天地定位,山澤通氣,雷風相薄,水火不相射也?!贝瘟小吨芤装素詧A圖》(見圖一百八十一),曰:“今本周易八卦為圓圖,乾自上而右旋以統艮坎震,逆數之則由震初陽坎中陽艮上陽而至乾之三陽矣;坤自下而左旋以統兌離巽,逆數之則由巽初陰離中陰兌上陰而至坤之三陰矣。是左右并列之天地,未嘗不可為上下相承之天地也?!贝瘟小吨芤琢呢詸M圖》(取《序卦》之卦序)、《周易六十四卦方圓圖》(見圖一百八十二),曰:“此本周易六十四卦而規而圓之。”
“錯綜參伍圖說”列《八卦錯綜圖》、《六十四卦錯綜圖》、《參伍錯綜圖》,有“明來瞿塘獨舉大傳錯綜其數一言以蔽易,曰六十四卦其內有錯有綜”、“來注于本卦內不得其義象所取者,往往牽合他卦錯綜之象,實之則是非極其數以定天下之象,而是錯綜其象以定天下之卦?!晃┥嬗诖╄徚鑱y,亦且與孔子之言定之旨不合。嘗竊考之,數起于卦之奇偶,則錯綜其數者,即所以錯綜其卦之數也,極其數者,即所以極錯綜之數而卦定,然后象可定也”之論。
“備卦大象圖說”列《六十四卦備卦圖》、《互體橫圖》、《互體圓圖》、《六十四卦大象圖》?!跋缔o雜卦圖說”列《系辭十九爻圖》、《系辭三陳九卦圖》、《雜卦末主環交圖》(見圖一百八十三)、《天地數配干支圖》(見圖一百八十四)。
“通變極數圖”則是“此圖本朱子所畫三十二圖,而次第微異”(即《易學啟蒙》“考變占”之卦變三十二圖)。
趙繼序《周易圖書質疑》一書,主要采朱熹易圖,本《易傳》之辭而重新分類。其“連山”、“歸藏”之圖,則本朱元升之說而進一步推衍,又引歸有光“夏為連山,商為歸藏,周為周易,經別之卦,其數皆同。雖三代異名,而伏羲之易即連山,而在連山即歸藏,在歸藏即周易,而在周易未嘗別有所謂伏羲之易也”之說以證之??肌端逯尽分^《歸藏》漢初已亡,《北史·劉炫傳》言劉炫偽造《連山易》。宋代以后即便偽造之“連山”、“歸藏”之書亦亡佚。顧炎武甚至曰:“連山、歸藏,非易也。”高明《連山歸藏考》曰:“顧后人因連山、歸藏為周以前之古易,多附會穿鑿以說之,一以明其博古,一以炫其新奇,而連山、歸藏之真面目益不可見矣。”宋末元初之朱元升《三易備遺》開以朱熹易圖分類屬之“連山”、“歸藏”之端,而后宗其說者亦不乏其人,明代有李本固、李奇玉等,清代址乾隆年間則有趙繼序。相比之下,趙繼序以“周易圖書質疑”之名目,認為《易傳》所言有“三易”內容,從而將前人所謂《周易》之易圖分屬“三易”,較前之諸說,更是易于使后學迷惑不解。如其謂朱元升“盡變三易之位序,其穿鑿無據,皆出于私意”,又謂邵雍“別有卦氣圖,以乾坤坎離為主,余六十卦分直”(誤將張行成之《氣候圖》作邵雍之“卦氣圖”)等等,此皆是五十步笑百步之見。
《周易圖書質疑》成書于乾隆修《四庫全書》之前,四庫館臣謂其“以帝出乎震為夏之連山,以坤以藏之為殷之歸藏,未免曲解夫子所贊周易也”,此評亦為是?!端膸烊珪分浭菚?,是因“其書以象數言易,而不主陳、邵河洛之說”、“持論頗平允”。我們列是書為易圖學要著,則亦因其對河洛圖書有較正確之看法,又因書中有新推衍之易圖。由此書可見,雖康熙年間有集朱熹《周易本義》與《易學啟蒙》于一書之《御纂周易折中》頒行天下,然仍有如趙繼序者,繼續推衍朱熹易圖而別為之說。蓋可見其不以朱熹易圖為是之膽識。其“質疑”方式,謂“河出圖”為伏羲都于陳河,乃陳之域,謂“洛出書”為周興于雍洛,乃雍之浸。此則從給《系辭》“河出圖,洛出書”以新解之角度,否定了黑白點河洛圖書。雖不似今人大膽謂此句為竄語,然亦足見其勇氣。又取《周易》之圖據“易大傳”之辭而分之為“三易”之圖,此雖有“曲解”之嫌,然其所謂圖書由《易》而出之說,較之謂《易》由圖書而作者,仍為有見。
〖周易口義〗十二卷。北宋胡瑗(993—1059)口授,弟子倪天隱記述。瑗字翼之,學者稱安定先生,泰州海陵(今江蘇泰縣)人,受范仲淹推薦,由布衣官校書郎,歷官太常...
周易參義十二卷。元梁寅撰。寅字孟敬,新喻(今屬江西)人。元末明初經學家。世業農,家貧。寅自力于學,淹貫百家。元末召集慶路儒學訓導,以親老辭。明初征召天下名儒修述...
[宋]李杞撰《用易詳解》書籍介紹 《用易詳解》共十六卷。宋李杞撰。李杞字子才,號謙齋,眉山(今屬四川)人。生卒年及仕履皆不可考。宋代有三李杞,一為北宋人,官大理...
[南宋]楊萬里撰《誠齋易傳》繁體版:簡介 書名:《誠齋易傳》 作者:楊萬里 撰[宋] 版本:欽定四庫全書 《誠齋易傳》為宋朝楊萬里所撰,萬里字廷秀,自號誠齋...
《仲氏易》書籍介紹 國朝毛奇齡撰。奇齡一名甡,字大可,號秋晴,一曰初晴。又以郡望稱西河,蕭山人??滴跫何匆詮[監生召試博學鴻詞,授檢討。初,奇齡之兄錫齡邃於《易》...
[清]張烈撰《讀易日鈔》書籍介紹 [清]張烈撰《讀易日鈔》作者簡介 張烈,出生于公元一六二三年左右至一六八六年左右,字武承,順天大興人少聰穎,讀書目數行下。約生...
[宋]趙彥肅撰《復齋易說》 [宋]趙彥肅撰《復齋易說》書籍介紹 六卷,宋趙彥肅著。趙彥肅號復齋,其書故名。大旨在依象數以求理, 言象數以六爻為主。以為先圣作...
《讀易述》(又名《洗心齋讀易述》)十七卷。明潘士藻著。潘士藻(1537—1600)字去華,號雪松,江西婺源人。萬歷十一年(1583)進士,歷官御史,謫廣東布政司...
[宋]項安世撰《周易玩辭》書籍介紹 十六卷,宋項世安著。書成于嘉泰二年(1202年)。本書專門闡釋《周易》象辭。南宋慶元年間,項安世謫居江陵,杜門不出,專攻四書...
周易孔義集說清沈起元撰。二十卷?!端膸烊珪繁?。此書大旨,以《十翼》為孔子所作,學《易》者當以此為主,因取明高攀龍《周易孔義》之名,別加纂集;所錄古今《易》說無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