豫卦:?【坤下震上】
謙而受之以豫,何也?曰:有大而能謙必豫,故受之以豫。
豫:。
文王之彖豫云云,何也?曰:豫上震為動(dòng),下坤為順,是動(dòng)而順者也。又上震為長子,而居地之上;下坤為師衆(zhòng),而為長子所臨,有行師象,故取以為。然彖即卦明象耳,其實(shí)順動(dòng),何事不利乎?故孔子於傳,特發(fā)天地亦如之之旨,明義也。
:豫,,,豫。豫順以動(dòng),,而況建侯行師乎?,;,。!
孔子之傳豫彖云云,何也?曰:豫以一陽為羣陰所應(yīng),是動(dòng)而上下順從,其志得行者也,故義取於豫。豫旣取於順動(dòng),即天地尚且如之而弗違,況建侯行師,豈有不順乎?且此順動(dòng)之道,天地固以此日月不過而四時(shí)不忒,即古之聖人亦以此刑罰清明而人民順服。是豫之一字,建侯行師而利天地,聖人亦無不利。豫之時(shí)義真大矣哉!嗚呼!觀文王、孔子明豫之旨,可知世之動(dòng)而不利者,皆不順其理耳。
:,豫。,,。
孔子之象豫云云,何也?曰:言雷出地而奮動(dòng),則為豫。蓋始閉欝,及奮發(fā),則通暢也。先王體此,故象祖考之德,作之聲樂,以褒崇其德美,而盛薦之上帝以配之,如雷之出於地奮也。蓋作樂崇德,薦帝配親,則祖德奮揚(yáng),神人幽明,無不和暢。是乃王者之和氣協(xié)於上下,以成豫之大者,故於豫象之耳。
,鳴豫,兇。
周公之象豫初六云云,何也?曰:初為豫始,六居坤下,而與四豫主,正應(yīng)陰柔。凡材得志而便叫噪讙譁者,其常耳,兇可立俟也,故有鳴豫兇象。然於豫初即戒,其戒深矣。
象曰:初六鳴豫,志窮兇也。
孔子之傳豫初六云云,何也?曰:言初六之鳴豫兇者,先憂後樂,猶慮罔終,始豫即鳴,終將何極?如是之人,始志已窮極而不可復(fù)加,兇不待言也。
,介于后,不終日,。
周公之象豫六二云云,何也?曰:六二居中處順,上無應(yīng)與,有介然特立如石之象。如此則清靜寧一,自然見幾而作,不染鳴豫之兇矣。故有不終日,貞吉象。介于石,不終日,皆係義象,不關(guān),亦不關(guān)互變錯(cuò)綜。蓋二居坤中而特立,有安貞如石之義。有此定力,自然明識獨(dú)運(yùn),見幾即作,有不終日象也。
象曰:不終日貞吉,以中正也。
孔子之傳豫六二云云,何也?曰:言六二之不終日,貞吉者,居中得正,又無繫應(yīng)。凡初三嗚盱之病,一切無之。貞固而吉,豈待言乎?至其旨之發(fā)揮明透,則又為盡之。學(xué)者讀此傳,更能細(xì)讀文言,則可以知讀易之法,亦可知解易之法,更可得體易、用易之道矣。介于石,不終日,大學(xué)之定、靜、安而能慮,中庸之誠則自明,無非此旨。然要之,只是主靜自明耳。近來學(xué)者,往往譏彈主靜。嗚呼!譏彈主靜,則不知主靜矣,安知介石之吉乎?
,盱豫,悔,遲有悔,【盱,況于反】。
周公之象豫六三云云,何也?曰:三處順之極,將動(dòng)之交,以陰居陽,而上比於四,有盱而視四之象。四由豫者也,而盱焉,心動(dòng)於紛華矣,可悔之道也,故有盱豫悔象。然當(dāng)悔即便速悔,庶悔可免,但一遲則仍有悔也,故又有遲有悔象。蓋周公繫象至此,見得此乃人情之必至,遂即據(jù)此爻以明教,所以憂患後世者如此耳。二語皆是即象為占,即占亦象,三百八十中往往如此。
象曰:盱豫有悔,。
孔子之傳豫六三云云,何也?曰:盱豫有悔者,惟其居位不正中耳。
九四,由豫,得,勿疑。朋盍簪,【簪,側(cè)林反】。
周公之象豫九四云云,何也?曰:九四一陽為豫主,豫之所由成者也,有由豫象。一陽起於地上,羣陰響應(yīng),是大有得象。一陽通孚五陰,五陰共應(yīng)一陽,有勿疑象。以一陽直貫五陰於一氣暢悅之中,有朋盍簪象。然曰勿疑,則示以處豫之道,當(dāng)推誠布公為當(dāng)耳。所以喜四之豫,亦所以教四之豫也。
象曰:由豫大有得,志大行也。
孔子之傳豫九四云云,何也?曰:言由豫大有得者,良以豫由四成四,能得上下五陰之應(yīng),而志乃大行耳。
,貞疾,恒不死。
周公之象豫六五云云,何也?曰:五以陰柔居尊,而豫由四致業(yè),已得衆(zhòng)行志。當(dāng)此時(shí)也,五其能豫悅暢遂乎?有貞疾象。然得中居正,亦尚無兇,故又有不死象。
象曰:六五貞疾,乘剛也。恒不死,中未亡也。
孔子之傳豫六五云云,何也?曰:言六五之貞疾者,以其乘九四之剛也。恒不死者,則以其居中履正,而中未亡耳。嗚呼!六二以中正而吉,六五以中未亡而不死,則是中之一字,固上下貴賤起死囘生之良藥,避兇趨吉之坦途也。故千古聖賢,皆以一中之傳為兢兢耳。
,冥豫,成有渝,。【渝,以朱反】。
周公之象豫上六云云,何也?曰:上六動(dòng)之終,豫之極,而以陰柔不正之六居之,沉冥於豫者也,有冥豫象。然冥雖已成,若能變而從正,則是窮而知反也,亦尚可以無咎,故有成有渝,無咎象。然曰成有渝,無咎,則是又教以過而能改,迷而使悟之道矣。天下無窮而不變,變而不通之理,故否終則傾,豫終則渝,聖人皆示以變通之旨。
象曰:冥豫在上,何可長也?
孔子之象豫上六云云,何也?曰:生于憂患,死于安樂,人事之必然。上六居豫之終,視初之鳴豫,三之盱豫,咎有甚焉。故速宜渝變,而不可長也。昔人云:富貴不與驕奢期,而驕奢至;驕奢不與死亡期,而死亡至。讀上六之冥豫,可以憬然悟矣。
川易說卷三
<經(jīng)部,易類,豐川易說>